所在位置:首页  >  廉洁教育  >  勤廉事迹

黄河故道起绿洲——三代人68年培育平原林海的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5-11

  又是一年春风至。站在河南省民权县城北,放眼向北眺望,只见黄河故道蜿蜒流转的西北方向,树木已经开始抽芽吐翠,大片绿色令人赏心悦目,这片绿色的海洋就是闻名遐迩的申甘林带。

  打开河南地图,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有一片深深的绿色铺展在豫、鲁、皖、苏四省的辐辏之地。100多年前,九曲黄河在这里陡然决口改道,挟大清河滚滚入海,留下了千里黄河故道,也留下了茫茫沙丘。从1950年至今,68年间,三代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上,培育了10多万亩的平原林海,建起了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的河南省民权林场申甘林带。

  她,就像一段绿色长城,“定海神针”般镇守在豫东门户,抵御着风沙的入侵,释放近1.5万人一年的需氧量。

  “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把树全栽活”

  又是一年春光好。

  84岁的康心玉站在民权黄河故道的河堤上,眺望不远处渐青渐绿的申甘林。

  “这棵树是我1978年栽上的,现在有40年了,都有40多厘米粗了……”手抚一棵高耸挺拔的刺槐树,这位林场老场长眼中露出慈父般的柔情。虽然已经退休20多年了,但他还是习惯经常到林子里去转悠转悠。

  时光回到1955年的夏天,20出头的康心玉从洛阳林校毕业。“回到家乡干好林业,植树造林去改变那里的穷面貌!”年轻的他壮志在胸,义无反顾地带头报名,背上去往豫东民权林场的行囊。

  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有差别。20世纪60年代,黄河故道、民权林场和临近的兰考一样,风沙盐碱肆虐,一年四季,除了风沙就是盐碱、除了盐碱就是风沙。当时林场办公的地方是破草房、茅草庵和烂帐篷,育苗、造林的工地上,林场职工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苦咸菜、窝窝头,就连红薯面窝窝头也不能足额供应。

  “吃不饱,最难受的是吃不饱!到了林场老是喝稀汤,饿得心慌!”康心玉说。比他稍晚几年,1962年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民权林场的佟超然当时是场里唯一的大学生,说起来也是同样的感受:“来到这里只有盐水煮萝卜和红薯。吃不下饭,想见的人还见不到……”

  “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把树全栽活!”,咬咬牙,跺跺脚,这些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凭着坚定的信念,硬是留了下来,在艰苦的岁月里挺了过来。为了“绿化祖国”的光荣理想,他们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而是像刺槐树一样,在沙荒盐碱地上扎下了根。

  “就是要用脚板丈量出万亩绿洲”

  111120亩,民权林场84岁的退休老技术员翟际法清楚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当时,整个民权林场只有16个工人,加上一辆破自行车和一辆拉树苗用的马车。“高栽洋槐低栽杨,柳树栽到坑里头,小口大肚海绵底,三埋两踩一提苗。”这是翟际法那一代老林业工人总结出来的植树经验,到今天仍不过时。

  每天,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渴了,捧上一捧黄河水澄澄就喝几口;困了累了,栽树栽到哪里、干活干到哪里就在沙窝里挖个地窨子,铺草而卧,席地而眠,“夜里得蒙着头睡,早上起来一抖被子几斤沙。”老翟说,有时为了规划选址和拉运树苗,一天要走个三四十里地路程,脚上磨出大茧磨出水泡,咬咬牙一针挑破,“就是要用脚板丈量出万亩绿洲!”

  像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在老一辈林场人的熏陶下,从民权林场第一代造林人手中接过接力棒,他们的儿子、孙子也纷纷选择了留在这里植树造林,不少人成为民权林场的工人,在黄河故道上不断开枝散叶。

  翟际发老人的儿子翟鲁民1984年来到林场,最初的工作是在林场派出所当民警。这份工作,也是父亲给他选择的。“种树就是种钱,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生命。”从在林场巡防护绿的民警做起,到后来被任命为分场场长、林场副场长,翟鲁民说,他正是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当年为他作出的选择,才有了这样的感悟。翟际发老人的孙子翟文杰今年33岁,他从小在林场长大,大学报考了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林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多个年头。

  从1950年建场,到如今走过了68年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造林人就这样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一代接着一代干,与天斗、与地斗,战风沙、治盐碱,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传承着生态坚守,铸成了这方“绿洲”。民权林场场长王伟介绍,林场目前经营面积达6.9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已成为全国四大平原人工林之一,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只有抓好生态建设才能开创美好明天!”

  “弯弯的黄河故道旁,有我美丽的家乡;水色连天向东流,万顷碧波荡漾;申甘林带锁风沙,一派幽林好风光……”一首新谣唱出了民权人民对申甘林的依恋。2015年,民权申甘林带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申甘林带的“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民权县已成为全国艳羡的“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现在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和“天然氧吧”,每到假日游人如织,人们信步其间,感受平原森林生态之美。

  对“绿”的向往,对绿色发展的敬仰,早已融入民权人的血液,成为民权人的行动自觉。每年春节过后,民权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会带领干部群众,来到申甘林带挥锹培土,为故道添植“新绿”,这项工作早已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习惯动作”。2013年以来,该县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均在40万人(次)以上,已累计完成义务植树820余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4%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农林间作等生态工程建设,构筑起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申甘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民权北部几十万群众生产生活和4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传承申甘林带精神,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投向植树造林,在当地已根深蒂固。该县还适时提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动员附近的农民,在林下种药种菇、畜禽养殖、养蜂酿蜜、果园采摘,助推了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当地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并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我们要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民权县县长张团结说。

  民权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我们要传承发扬申甘林带精神,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把申甘林带打造成为人们怡情养生、享受自然的生态胜地和绿色家园,只有抓好生态建设才能开创美好明天!”中共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说。(记者 王胜昔 丁艳 通讯员 张增峰)

bet36体育在线手机版  长春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吉ICP备14006482号